上一轮“517”房地产政策组合拳,仅带来5、6月指标的“脉冲式” 回升。6月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环比成交均有所提升且强于季节性,带动上半年住房成交同比降幅收窄,但是7、8月新房成交回落,“金九”不在,政策效果持续性一般。
9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相关政策力度再度加码。国庆期间,新房认购回暖,二手房成交明显改善,政策效果初显。新房认购方面,国庆假期的项目平均认购量超过9月;二手房成交方面,国庆期间16城日均成交套数同比增长74.3%。
这一次销售数据的回暖是否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已经止跌回稳了?
回顾历史上政策推动房地产企稳的共同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库存。2008-2009年库存处于相对低位,2014-2015年通过货币化棚改推动去库存。②企稳时点。2008-2009年和2014-2015年两轮出现明确企稳迹象的时点均在春节前后,③房贷政策。首付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20%),均放开了二套房贷认定资格的限制,其中2008年因全国尚未实现不动产登记全国联网故银行在实际房贷认定中享有自主权,2014年“930”新政明确放开“认房又认贷”的限制。两轮地产企稳均伴随着房贷利率持续下降。④市场信心。2008-2009年地产企稳为宏观政策驱动全社会信心向好,2014-2015年则是一线城市房价企稳带动市场信心明显修复。
当前,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市场已经具备了止跌回稳的前提条件。在这一情况下,如果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可以更加具有支持性,至少不再对房地产市场起到抑制作用。
但是,现实中仍有许多因素对房地产市场持续产生着抑制作用,可能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难以实现止跌企稳。比如市场信心的修复信号尚未出现,就业预期、收入预期和房价预期仍持续影响着居民的信心。参照2008-2009年市场信心修复源自于宏观经济带动居民收入和就业信心修复,就当前政策而言,可能需要到更多宏观政策积极且明确的信号,如上调赤字率等财政政策明显加码,但具体时点还有待观察。参照2014-2015年房地产行业信心企稳,则有赖于一线城市房价企稳,而目前来看尚未出现一线城市房价企稳迹象。
从历史房价数据走势上看,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走势具有较强的“风向标”效应。而2023年下半年以来,一线城市整体跌幅相对靠前,尚未出现企稳迹象。9月末一线城市限购政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优化,但北京和上海的核心区并未完全放开限购,故一线城市房价企稳尚难以判断,仍需密切跟踪。
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关键转型期,在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未来的发展也将是结构性的。而目前政策方向的调整和目的更多是缓释风险,促进宏观经济企稳,释放消费潜力,绝不是重走“老路”,因此居民从观念上也要摒弃掉“炒房”的概念,真正的回归其居住属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