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记忆里,与此次“退金令”类似,国资委曾经也对风险集聚的房地产业下达过“退房令”。
早在2010年,国资委就明确提出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当时国资委旗下拥有127家中央企业,涉足房地产行业的达到了94家,占比超过七成。其中,除16家主业中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其余78家均属于“不务正业”。
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到202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需求大幅萎缩,房价进入持续加速下行通道。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当初的“退房令”,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会是个什么局面。
当然,当初的“退房令”与后面房地产行业的崩盘,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现在的“退金令”也并不一定代表金融业会出现跟房地产一样的崩盘。但是,“退金令”的出台,至少表明金融行业的风险已经开始显露。
曾几何时,金融行业挣钱挣到“不好意思”,然后就是金融机构数量的激增。激增的金融机构,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抢占市场,而这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过度竞争导致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被压缩,风险承受能力下降;同时,为了争夺优质客户,金融机构不得不降低门槛,增加风险敞口。甚至有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不惜涉足高风险领域,如房地产、股票市场等。这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将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显然,此次“退金令”的出台,核心目标是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整治,防止非金融企业过度涉足金融业,避免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因此,这一举措的出台,无疑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央企把心思放在干好主业上,不能只想着挣“快钱”。这里面肯定也有保护央企,隔离央企风险的深刻用意。
“退金令”带给金融市场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可以让金融市场更加“纯净”。过去一些民营金融机构,对市场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在金融市场“狂飙突进”,因而也积累了不少的风险,但由于在股权关系上包含有部分央国企的股份,在市场上不断的欺骗投资者,号称他们的产品风险低、收益高,最后暴雷后,却给投资者带来了难以言表的“灾难”。这里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融信托。可以想象,“退金令”退出后,对于那些原本就埋着大雷,但之前依靠央企背书才活下来的金融机构,肯定会加速市场出清的步伐。这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会给我们的资金安全增加一道坚固的屏障。因为,这些不法金融机构再也无法利用“央企”背景这一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从而让这个市场更加的“纯净”,让老百姓的资金得到更好的保护。
另外,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退金令”这个事情也给了个警醒,那就是在投资理财市场,咱们始终都要把“风险”考虑放在第一位,有“背景”的产品不全是“一定”靠谱的。我们看待一个产品,最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底层资产是什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