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务实,理性又带一点幽默,这是李强总理首次记者会带给现场记者的印象。他从走进金色大厅开始,就开始热情、诚恳地给现场记者挥手致意。而当他回答完全部问题,主持人宣布记者会结束的时候,他又再次挥手,充满笑意地向记者们告别。
——①——
当总理记者会重回线下
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长期都是总理记者会的举行地。2020年到2022年,因为疫情原因,总理记者会都是通过“云连线”的方式举行,记者并不能直接和总理“面对面”。而2023年这个北京的春天,总理记者会也终于重新回到线下“面对面”的方式举行了。而总理记者会的请柬,在时隔三年之后,终于又发到了记者手里。
金色大厅的记者会现场,大概有350余把椅子,现场大概有500多位记者和李强总理“面对面”。不少第一次参加记者会的记者们,提前两个小时已经抵达现场,为这一次“面对面”交流开始忙碌地做起报道准备。
而不再“屏对屏”交流之后的改变显然是巨大的,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第二个获得提问机会,她的问题和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有关,却一口气包含了四个问题。而这样连珠炮一般的提问获得了李强总理的“高度认可”。他幽默地表扬“这位记者朋友很会抓机会”。这种轻松、自如的应答态度,让现场的记者们不禁会心一笑。
——②——
新总理如何回应经济问题
在记者会之前,记者们之间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李强总理会如何回答经济问题。而当他第二个问题就说经济的时候,问答间都是务实的态度。
对于今年的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李强总理诚恳地提到,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比较多,如何稳增长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考验。中国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那么,具体的政策要如何推行呢?李强总理用了“组合拳”的概念。他说,要打好宏观政策的组合拳,扩大需求的组合拳,改革创新的组合拳,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
在说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李强总理用了四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来形容。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在李强总理看来,这些故事讲的都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中国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压倒。”
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李强总理自信地用了八个字来概括,“长风破浪,未来可期”。他还特别强调,自己充满信心。
——③——
新总理如何回应就业和人口问题
就业问题、人口负增长、延迟退休……这些都是网民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而李强总理特别强调,自己很愿意回应网民的关切。“一有时间我也会上网,看看网民关注什么,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
关于就业问题,李强总理认为,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将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从就业看,有一定压力,但从发展看,注入的是蓬勃的活力。“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年轻人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人口负增长问题。李强总理认为,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在他看来,“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而关于延迟退休政策问题,李强总理的回答也非常简洁。他说,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
——④——
新总理为何强调“高手在民间”
如何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提升民营经济?这是曾经在江浙沪三地都有过工作经验的李强总理在记者会面对的又一焦点问题。
李强总理早年当过温州市委书记,温州市以及他后来任职的浙江、江苏以及上海都是中国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地方。在回答上述相关问题时,李强总理提到,自己长期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经常有机会与民营企业家交流,对他们发展中的期盼和顾虑比较了解。确实,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
而在记者会现场,李强总理特别重申“两个毫不动摇”,表示对发展民营经济“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李强总理还引用了温州人吼出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在回应有关新一届政府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时,李强总理强调了这样一句话。他认为,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一线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政府工作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高手在民间”这样接地气的话语,整场发布会出现的次数不少。
在谈“以人民为中心”时,李强总理特别提到,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话语中,朴实却句句说到心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