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信贷开门红,透露什么信号?

银行和金融系统信贷额度的增减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2023年是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经历三年疫情经济生活回归正常后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增长被各界看好,外资机构和大型跨国集团已经提前布局资本市场和实业。在我国经济稳步复苏的趋势中,适度的信贷增长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措施。

2022年底银保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指出,要积极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持续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和保险资金投资。加强对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促进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提出,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有力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做好对基建投资、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创下单月信贷历史新高,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等领域是信贷的主要投向,这一数据反映出企业部门对未来经济的信心。

1月份,交通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等服务实体重点领域均实现同比多增;农业银行当月新增贷款中六成投向了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领域;邮储银行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三农”、小微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近期表示,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在总量上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推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高水平动态均衡。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宏观政策延续稳增长取向、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修复支撑下,2月份信贷有望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势头。进入2月份以来,票据利率持续处于高位,也预示了这一点。此外,随着2月份地方债大规模发行,社融也有望出现同比多增。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以及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及时出台、靠前发力,我国经济迎来了一个火爆复苏的开局,消费、出行、旅游、酒店、影视等复苏,一切都在复苏,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幅上升。

1月信贷开门红,释放出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强烈信号。

在全国各地全力“拼经济”的大背景下,银行业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为各地经济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并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为经济企稳复苏贡献金融力量。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以适度的信贷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我国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信贷的投放可以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延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随着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靠前发力,叠加贷债跷跷板效应将更加凸显,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

评论0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备案号:粤ICP备2022041763号-1
信托公司,信托基金,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基金,信托产品 Copyright © 2022 深圳市汉弘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